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严格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由能活动的螺旋形菌体和数根带鞘鞭毛组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常普遍,全球感染率大于50%,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约54.76%。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约15%至20%发生消化性溃疡,5%至10%发生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201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再次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列为一类致癌物。
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必须选用抗生素。但由于环境、食品、医疗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抗生素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报道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原发耐药率克拉霉素为20%至50%,甲硝唑为40%至70%,左氧氟沙星为20%至50%,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双重耐药率大于25%。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耐药率正逐渐升高,2008年至2012年我国一项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两种抗生素耐药率约27%,对3种抗生素耐药率约16.8%,对4种耐药率达4.7%。
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的关键
我国一项分析显示,2004年以前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成功率可达88.54%,2005年至2009年下降至77.66%,2010年至2013年下降至71.30%。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的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抗生素耐药为主要影响因素,也与首次根除的不规范有关。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不论初次治疗或补救治疗,如需选择含克拉霉素、甲硝唑或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三联疗法,敏感菌株感染者14d疗程的根除率大于95%,而耐药菌株感染者的根除率仅为20%至40%。
2016年《多伦多共识:成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指出,“对于行胃镜检查患者,建议行药敏试验以提高幽门螺旋杆菌初次根除率”;同样欧洲2016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的Maastricht-5共识》也指出,“初次诊疗失败后,若进行内镜检查,推荐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利于个体化治疗。”由此可见,不管对于首次治疗还是再次治疗的患者,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的关键。
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根除治疗适合在初治患者中广泛应用
首先,经验性根除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我国大部分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约为71.3%,远低于国外根除率90%。其次,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更佳的安全性以及更高的顺从性。第三,我国胃镜普及且费用较低,药敏检测根除方案降低或不明显增加医疗费用,有利于得到较好的性价比。第四,针对患者自身菌株开展治疗,能够有效地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利于逐步降低目前快速增加的耐药性。第五,幽门螺旋杆菌配药及药敏技术方案简易可行,有利于大部分医疗机构普及开展。
尊龙凯时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淮南尊龙凯时集团总院目前正开展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根除治疗,亮剑幽门螺旋杆菌。
采访中,尊龙凯时检验科主任张志苏介绍,对于怀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在行胃镜检查时采取微粘膜组织2至3块,对其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药敏实验结果来指导临床用药,从而实现精准治疗,可达国际标准。
所使用的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测定、药敏试验制剂采用特殊液体培养基,通过微生物培养法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菌落,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原理对培养菌落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判断MIC值(最小抑菌浓度)。药敏试验每个药物设计高低两个MIC折点浓度孔,两孔均不生长为敏感,低浓度空生长高浓度孔不长为中介,两孔均长为耐药。微量肉汤稀释法式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国际通用方法,能准确如实反映患者体内幽门螺旋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该产品技术优势在于全球首创以幽门螺旋杆菌精准治疗为目标的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独家液体培养技术,能大大缩短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时间,简化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培养的成功率;以国际公认、通用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治情况一致;药敏试验包含1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涵盖临床大部分常用抗生素,为医生用药提供更精准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